【Now新聞台】本港大部分國際學校都設有提名權或債券,家長付錢購買可增加子女入讀機會,但價格沒有規管,更有中介轉售債券圖利。有學校提名權十五年間升值43倍。
葉生葉太育有兩名女兒,大女幼稚園一年級,原本就讀可銜接本地小學的傳統學校,但因為功課壓力太大,最終轉讀國際學校。
除了每年16萬的學費外,他們在報讀時還支付了一筆過125萬的個人提名權費用,以獲得優先面試機會。
不少國際學校都設有提名權制度,好像漢基國際學校,公司提名權收費一百萬,學生可獲優先面試機會。而其他自行報讀的學生一旦獲取錄,每年要繳付17500元年費或者一筆過75000元購入個人提名權。
部分學校亦會發行債券,家長購入債券,子女可獲優先評估機會,弘立書院發行的債券最貴,要650萬。當中弘立書院的債券2002年的第一批只售15萬,十五年間飆升43倍。
部分學校容許債券轉讓,除了經學校購買外,市面上亦有中介公司轉售債券圖利。
本台聯絡其中一間中介報價,弘立書院及哈羅國際學校二手債券售價分別是460萬及430萬,中介可獲得百分之一佣金。
明年正式開學的墨爾文國際學校,獲政府批出白石角一幅用地作校舍,首年預計取錄約400人,學費每年16至18萬,另外設有公司及個人提名權分別是350萬及約100萬,學生獲取錄後不設退還,但可以轉讓。校長表示擁有提名權的學生可獲優先面試機會,但不一定獲取錄,他說設立提名權是國際學校的慣常做法。
現時國際學校調整學費需要政府批准,但其他名目的收費例如提名權、債券或建設費就沒有任何規管,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不合理。
國際學校過去設立提名權有歷史原因,目的是保障一些公司海外僱員的子女有學位,但現時原意似乎被扭曲。
教育局指國際學校屬私立學校,可按其財務需要推出提名權、債券或建校等計劃籌募資金,一直有要求辦學團體在推行有關計劃前諮詢家長及交代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