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柳爺生活〉再見美利樓-柳俊江

〈柳爺生活〉再見美利樓-柳俊江

【now.com】正在為新免費電視台的短篇劇拍攝,飾演一名的士司機。這天晚上,我開着的士到了赤柱,兜過迴旋處,我嚇了一跳:本來的美利樓,亮起了大刺刺的紅色霓虹招牌,正正放在美利樓對開的行人路上,頂樓西北角也是醒目的兩個發光大LOGO,陌生遊客到此一遊,也許以為這叫「H&M大樓」,而不是MURRAY HOUSE。

寫到這裡,相信已經有人要開始為管理者領展辯護了。要寫在前頭的是,美利樓不是在法定古蹟之列,理論上作為上市公司的領展,一如其「輝煌」往績,只需向租值看,沒有需要理會市民感受。是以,把美利樓改成這副模樣,沒有太多的傳媒反響,頂多是像筆者這種好管閒事的人在指手劃腳。

美利樓原址在現今中環的中銀大廈,1846年建成,先後是軍官宿舍、政府辦事處,二戰成了日軍處決囚犯的羈留處,1982年中環原址地段拍賣,當時殖民政府認為建築具歷史價值,於是拆件安置在倉庫。直到2000年重新在赤柱落成時,煙囪遺失,挪用高街精神病院的八條煙囪;圓拱天花也不是原來的設計;樓外的旗桿則是借用天馬艦海軍基地;旁邊的「同昌大押」則來自上海街;地下大堂又擺了一件「賀蘭山石」,是回歸時寧夏回族自治區送的賀禮,用以強調一個時代的終結。本來面目全非的美利樓,正好印證香港回歸前十年的去殖化:見步行步、低調而沒有章法。

十五年又過去了,這些年間,無數少男少女在美利樓的黑白階磚地上談情,再換上婚紗禮服拍一幀婚照,為錯置的美利樓重新添上新一重集體記憶,後殖民時代的意義。然後,一瞥之間,這種集體記憶又被趕着賺多幾個錢的奇怪企業整形,變成一幢不可名狀的奇怪樓宇。美利樓裡面是餐廳是時裝店,其實沒差,只是管理公司可以懇求租戶和設計師放我們一馬,想一想「融合」這個主題,而不是把大好一幢歷史建築變成「冠名贊助」。前水警總部、灣仔街市等等,這幾年真正的「去殖化」,應該就是這種利字當頭的霸王上弓吧。

美利樓原址在現今中環的中銀大廈,1846年建成,先後是軍官宿舍、政府辦事處,二戰成了日軍處決囚犯的羈留處。(網上圖片)
2000年,美利樓重新在赤柱落成,煙卥遺失,挪用高街精神病院的八條煙囪;圓拱天花也不是原來的設計;樓外的旗桿則是借用天馬艦海軍基地。(網上圖片)

文:柳俊江
FB:https://www.facebook.com/ryanlau88
〈柳爺生活〉逢周二刊登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