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com】近年國際關係講求「政治正確」,香港亦步亦趨,結果卻催生了新一批主打「政治不正確」的公眾人物。在這環境下,回看三十年前涉及國際議題的流行曲,不免充滿「政治不正確」用字。不知是否這緣故,這些歌近年很少在電台播放。例如鍾鎮濤主唱的《非洲黑森林寫真集一日遊》。
這首歌是林敏聰填詞的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首《香腸蚊帳機關槍》、《淚之戀》都是經典,但這首講述主角帶同女友到非洲拍寫真遇上黑人的「諧曲」,就爭議得多。講到黑人時,「黑鬼」字眼出現了三次:「一村黑鬼數百人馬」、「黑鬼將我雙手反綁」、「睇真黑鬼個個鼻裡滿腔恨」,而且還用「一隻」為量詞(「一隻純黑身」)。假如「nigger」出現在美國電台,幾乎肯定惹上官非。
更嚴重的是開宗明義的歧視意識,把「非洲剛果」的「土人」描述為未開化的原始人,這自然和現實不符。「紛紛彎弓搭上毒箭」、「磨拳像要食人」,這些都是百年前小說的形象,但當年的戰士早已現代化,就是近年有食人報道的極個別例子,也只是為了宣傳恐怖,而不是習俗。至於「剛果土人」何以這麼憤怒,答案居然是「只因相機攝去靈氣」。這倒是百年前相機傳入中國時的往事。
今天我們雖然會避開上述字眼,但諷刺的是,《非洲黑森林》的「非洲觀」,其實依然是這一代主流的非洲觀。一般人不會有興趣了解哪些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比得上中國,也不會深究「非洲土人」也有燦爛文化。近年對「政治正確」的執著,在於宣傳「甚麼是禁忌」的硬知識(所以不能用「黑鬼」)、教化「不要種族歧視」的大道理,但對世界各國為甚麼是一個整體,卻毫無著墨。與此同時,官方則在大推民族主義,這卻往往通過二元對立、貶低其他文化來速成。《非洲黑森林》的非洲觀固然充滿歧視,但頂多屬獵奇性質;「政治正確」下的「永續歧視」,披起文明的外衣,其實,可以更可怕。
文:沈旭暉
FB: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Glocal Pop〉逢周五刊登
《非洲黑森林寫真集一日遊》
歌手:鍾鎮濤
作曲:鍾鎮濤
填詞:林敏驄
提提我今次盡量帶
相機同菲林
在非洲剛果某黑森林裡
詭秘和陰森
心中興奮手心攔震
完全屬於難自禁
只因今次只跟茵茵
同行沒有別人
茵茵手心有塊大痣(我開心)
黑黑山腰我倆獨對(倆心近)
她穿緊身窄窄泳褲(拍寫真)
周身香芬滲透溢滿(我心坎)
叢林裡只覺夜幕降
星暗雲昏暗
在草堆中閃閃光燈閃亮了
一隻純黑身
女的高呼嘰哩咕嚕
頻頻在搵圍裙
重重擊鼓通知叔父
召集父老族人
一村黑鬼數百人馬(我擔心)
紛紛彎弓搭上毒箭(已走近)
出年深秋我再嚟過(拍寫真)
今晚不知有怪莫怪(再不敢)
黑鬼將我雙手反綁
浮沉木桶油內浸
點起火把咿咿哇哇
磨拳像要食人
陰陰天色滲滿怒忿(與鄉音)
睇真黑鬼個個鼻裡(滿腔恨)
只因相機攝去靈氣(要處分)
煙波滾滾我已被困(當湯燉)
人群眼訓裡漸漸散
心裡才安穩
望茵茵通知警方即來到
直升機能飛近
朦朧裡只覺上面有
聲音在嗡嗡
直升機放下救生繩像說
請你用口吻
朦朧裡只覺面上有
點點淚珠印
在手中粗繩竟有粒粒牙印
因我用口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