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塵埃落定,今年經濟學獎由三人平分,其中法馬和漢森都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事實上,由1969年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有12名得主是來自芝加哥大學,可見大學在經濟學界龍頭的地位。
獲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1890年捐錢創校的芝加哥大學,為美國一間私立大學。根據最新出版的全美最佳大學排行榜,芝加哥大學和史丹福大學並列第五,排名比麻省理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著名學府更高,其中經濟學系的排名,更是全美第一。
多名在芝大任教的學者和校友,組成知名的芝加哥經濟學派,他們奉行自由主義,相信市場機制,反對任何形式的干預,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及凱恩斯主義「打對台」。
著名經濟學家如諾貝爾獎得主弗利民、施蒂格勒、科斯、邁爾森等,及本港經濟學家張五常均是芝加哥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對全球經濟學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克魯塞爾表示,芝加哥大學之所以能夠多次登上諾貝爾殿堂,是因為學校集中做好學術研究,研究人員毋須參與太多行政工作,反而有足夠空間,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尋根究底。
本屆得獎者法馬和漢森在接受訪問時亦提及,芝大的傳統是「合作互動,永不停步」。校內有優秀的團隊,各人不論經驗深淺,均對經濟學具廣泛興趣,有這群人充分合作,共同開展研究,自然事半功倍。
除經濟學,芝加哥大學其他學科亦十分出色,產生超過80個諾貝爾獎得主,為美國誕生諾貝爾獎最多得主的學府。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崔琦亦出身芝大。
港府高官當中,不乏芝大精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就是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和財務學哲學博士。政府網頁形容,陳家強「專長研究資產定價,交易策略評估及市場效率」。若陳局長不擔任官職,繼續埋首研究,說不定他日大有可能成為諾貝爾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