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提電話的功能愈來愈多,但收發短訊,仍然是手機一個十分重要的功用,星期一正正是短訊誕生20周年。
史上第一個短訊,即SMS是在1992年12月3日,由英國軟件工程師帕普沃思發出,他用電腦向一位朋友的手機發短訊,祝他聖誕快樂。
但當時的手機無鍵盤,不能夠發送短訊,直至93年才有具備這個功能的電話面世。
短訊能夠迅速流行,要歸功一種叫T9的輸入法出現。T9輸入法有一個數據庫,用戶按入一個字母,它就自動彈出用戶可能想要的字,讓用戶選擇。
估計僅是去年,全球共發放八萬億條短訊,平均一分鐘發出一千五百萬條;帕普沃思曾表示,無想過短訊會是一個如此偉大的通訊方式。
短訊之所以深受歡迎,是因為它可靠同時用法簡單。短訊的字數有限,例如中文字的限是70個字。
而短訊是經短訊中心轉發,即使接收者將手機關掉,短訊會儲起來,直至接收者再開啟手機;發送人亦會知道短訊是否已經送出。
現時短訊已經不再局限於個人溝通,更可以作為理財、組織示威、甚至用來求救;不過短訊有時亦會為發訊人帶來麻煩,例如英格蘭球星碧咸,就被揭向助手發情慾短訊,差一點搞到離婚。
而家長就擔心隨著短訊湧現的縮寫,如英文的before變成b4;to go to變成2go2,會削弱兒童的讀寫能力。
時至今日,短訊亦受到免費通訊工具的挑戰,去年聖誕節,港人發送祝賀的短訊就減少一成四。
發短訊這個概念的是芬蘭工程師馬科寧在1984年提出,向來低調的馬科寧,20年後以短訊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指,這項不是他的個人成就,自己只是更早明白其他人的需要。
馬科寧又認為,只要是方便、可靠的發送短訊方式,就會永遠流行,不需要拘泥於是否手機短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