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1969年8月15日,美國兩個嬉皮士連同投資者,在紐約州貝塞爾一個農場,舉辦為期三日的胡士托音樂節,標榜只有和平與音樂,原本預計參加人數五萬人,誰知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湧去,最終接近50萬人出現。
音樂節反應熱烈,反而令主辦單位措手不及,人多到上山,欄杆毀爛變相免費開放,會場沒有預留充足食物,沒有足夠衞生設施,天氣極炎熱後又下大雨,到處泥濘,可以引發騷亂的元素都齊集,但結果一場暴力衝突都沒有發生過,反而向世界展示何謂和平、分享與共融。
有組織和附近民居自發義務提供食物與醫療援助,年輕人寓惡劣環境於娛樂,無論是甚麼膚色,都沉浸在音樂與愛的烏托邦。
這代的年輕人出生於二戰後的嬰兒潮,生活富足,60年代的尾聲卻見證一幕幕的壓抑,總統甘迺迪和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相繼遇刺、黑人平權運動遭暴力鎮壓、同伴被迫參與越南戰爭、反戰運動崛起,這些因素結合嬉皮士、搖滾、性開放思潮等。
次文化造就了胡士托,表面上年輕人透過放縱自己去逃避世界,但實際意義不止於此。胡士托成為年輕一代的宣言,向當時以對抗和開戰,解決問題的世界,提供和平與愛作另外的出路。
傳奇結他手Jimi Hendrix壓軸演出時,彈出改編的美國國歌,以音效模仿戰火聲音,正好帶出這場音樂節的意義。
往後50年,不乏複製胡士托的音樂節,但很多都被商業化,甚至充斥暴力、性侵等爭議,硬件可複製,但胡士托的即興與社群精神卻可一不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