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形象鮮明的外表、生動的肢體語言,這些驟眼看與日本動漫角色分別不大的虛擬偶像,近年在網絡世界掀起熱潮。
這些被稱為V-Tuber,即Virtual YouTuber的虛擬角色,是由電腦程式繪製而成。幕後的「靈魂人物」借助安裝在頭部和四肢的動態捕捉感應器等裝備,將動作和表情實時反映在數碼映像上,再加上專業配音,為虛擬角色注入「生命」。
他們無論外貌、說話方式和性格都各有特色,以清談、唱歌與網民直播互動,或實況遊戲等方式製作短片,正面又「貼地」的形象,令他們人氣急升。
虛擬偶像的數字去年急增,他們活躍的影音平台亦不限於YouTube。好像一般當紅偶像般,虛擬偶像有機會推出寫真集、拍廣告、連續劇、擔任旅遊大使,甚至舉辦演唱會和「粉絲活動」。有公司更計劃耗資一百億日圓,「育成」更多虛擬偶像。
趨之若騖的原因,在於虛擬偶像的技術門檻和製作成本都比卡通動畫低,播放短片或直播的方式亦很符合年輕一族「機不離手」的趨勢。
對虛擬偶像的「真身」而言,他們能為角色度身訂造心目中最理想的形象,即使平日不擅長社交的人,亦可以不受現實生活和個人身分束縛,自由地表達自我。
有社會學家認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日本經濟放緩,在民眾對社會失去期望和目標的背景下,他們更鍾情於小說和動漫中的虛擬國度,好像由語音合成軟體,衍生的虛擬歌手初音未來就曾在日本等地風行。
虛擬偶像的旋風近年亦席捲東南亞等地,雖然目前相關技術主要應用於娛樂層面,不過隨着科技日漸成熟,或許有一天,虛擬角色會好像社交網站頭像一樣普及,成為我們在互聯網世界的另一個「身分」。
當真與假的界線變得模糊,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式或會逐漸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