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新型冠狀病毒去年12月在武漢出現,時至今日造成全球數以十萬人死亡。各國實施的措施大同小異,不外乎隔離、封城、下令民眾戴口罩等。倒帶110年晚清時期,當時中國東北爆發經飛沫傳播的鼠疫,造成六萬多人死亡,當年與現在抗疫有何異同呢?
新型冠狀病毒被指是由人類食野味傳染,當年鼠疫亦與野生動物有關。
20世紀初期,不少中國工人被中俄商人招募,捕殺土撥鼠製成皮草,賣到俄羅斯。病得動彈不得的土撥鼠成為這班工人的獵物,甚至煮來食,終令病菌有機可乘。
像新型冠狀病毒隨武漢人口乘飛機傳入世界各地一樣,1910年時,病菌經鐵路沿線從東三省往南蔓延,很多人無端死亡,生前發燒、咳血、身上出現紫紅斑點。當時的中國被外國列強瓜分,哈爾濱為中、俄、日勢力交叉點,疫情備受關注。
清政府邀請首位獲得英國劍橋醫學博士學位的馬來西亞華人伍連德,出任醫官應對疫情。他發現病人是死於肺部炎症引發窒息,致病元兇是鼠疫桿菌,而且這隻菌可透過飛沫人傳人;有別於歷史上的鼠疫,經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
人傳人的可能性,驅使伍連德實施類似居家令的政策,又逐家逐戶「大排查」,將出現病徵和密切接觸者全面隔離,從俄羅斯調集一百卡火車車廂作隔離中心。
他又下令所有醫務人員戴口罩防疫,是世界醫學史上第一次。口罩由伍連德設計,以紗布和棉布重疊數層而成,是往後醫用N95口罩的雛型。
為盡快堵截源頭,與武漢封城一樣,哈爾濱被徹底封鎖,加上強制火葬等嚴厲措施,鼠疫在1911年四月左右完結。
疫情過後,國力疲弱的清政府召開萬國鼠疫研究會,英、美、日本等11國的醫學代表參與,以科學角度剖析疫情始末,和訂定預防和治療鼠疫的方法,奠定往後成立跨國衛生組織的基礎。
有外國傳媒慨嘆,一百年前後防疫措施沒有重大分別,但國際合作的意願就與當年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