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2000年在A股上市,主要從事房地產業務的中弘股份,股價連續20日收市低於人民幣1元,成為中國內地股市歷史上,首隻因為收市價低於每股面值而面臨退市股份。
每個股票市場既有企業上市資格標準,亦有退市機制,但企業退市數目存在大差異。
綜合2013年至2017年的統計,美國平均每年有約300間公司退市,而本港上市公司退市平均約11間,內地只有5間,但退市率方面,內地及香港則遠低於亞洲及歐美主要市場。
根據最新修訂的上市規則,本港的自動除牌機制是主板企業持續停牌18個月,創業板企業持續停牌12個月,港交所均可將公司除牌,政策過渡期為12個月,即明年7月底前企業未能成功復牌的話才會被除牌。
目前有數十隻港股陷入長期停牌狀況,停牌逾三年的逾15隻。另外在打擊炒殼活動方面,港交所進行的諮詢建議收緊現金公司定義,規定公司要維持足夠業務及資金才能維持上市。
至於美國及日本股市的退市標準,會考慮股東數目、交易量及市值等因素。
另外,美股亦有價格標準,好像A股一樣,若上市公司股價連續30日收市低於1美元,會被視為低於標準,企業要在六個月之內將股價及平均股價恢復至1美元以上。
至於股票退市之後會如何?不同市場有不同處理方法。以美國市場為例,約一半的退市公司會轉到OTCBB,即是美國場外櫃檯交易,英國、日本及南韓亦有交易平台供這類股份買賣,而香港則沒有這個安排,上市公司一退到底。
早在16年前的2002年,香港亦曾考慮過,以股價水平作為除牌的準則,當時港交所曾經發出一份諮詢文件,建議股價持續30日低於0.5元的股份除牌,事件觸發細價股股災。
時任港交所行政總裁鄺其志辭職、時任財經事務局局長的馬時亨亦要就事件向公眾鞠躬道歉,除牌機制方案亦被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