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新聞智庫:聯繫匯率30年

新聞智庫:聯繫匯率30年

聯繫匯率30歲了。在30年前的1983年10月17日,香港開始實行聯繫匯率,我們回顧一下。

1983年,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動搖投資者和市民對香港前景的信心,港元和恒生指數不斷下跌,商舖更出現搶購潮。政府於是宣布實行聯繫匯率,將港元和美元掛勾,容許三大發鈔銀行以1美元兌7.8港元的水平跟政府兌換,令港元匯價穩定,市面才恢復冷靜。

聯繫匯率實行至今經歷不少風雨,包括87股災、911事件、近期的金融海嘯等,但最令人難忘的當然是97年亞洲金融風暴。

當年國際大鱷狙擊東南亞多國貨幣,致各地金融體系崩塌。1998年中,大鱷將目標移到港元,不斷借入港幣再沽出,企圖衝擊港元匯率,逼使港府放棄聯匯制度,又在期指市場沽貨,對港股施加壓力。

結果,港府一度將隔夜拆息調高至300厘,又在股市大舉接貨,成功令大鱷狙擊行動失敗,更損失慘重。

因應是次衝擊,金管局調整聯匯運作機制,推出弱方兌換保證,及調整貼現窗機制。2005年,再推出強方兌換保證,確保港元匯價維持在1美元對7.75至7.85港元之間。

隨著近年美國經濟和美元轉弱,內地經濟和人民幣持續向上,加上美國實行量化寬鬆,香港的存款利率接近零。社會上有聲音質疑聯匯推高香港通脹,更重要是連樓價也推高,使一般人難以上車買樓,建議港元可以改為跟人民幣掛勾。

但支持聯匯的人士則指,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聯匯的貨幣兌換機制難以實行,改制也會影響市場對港元的信心。

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去年也撰寫文章,指出聯繫匯率缺乏彈性,限制了金管局可以作的事,並提出了改革聯匯的數個方向,包括:擴大港元兌美元的波幅、跟一籃子貨幣或人民幣掛勾,甚至放棄聯匯、自由浮動等。但他沒有說明自己是否支持這些方案。

政府之後回應,都是重申無意改變。

近日政府高官,包括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均繼續強調聯匯是行之有效,毋需更改。

但回顧過去,聯匯也非一成不變。怎樣做才最符合香港整體利益,值得大家趁著聯匯30周年思考一下。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