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時數十年的太空穿梭機時代,即將結束。雖然太空穿梭機計劃經費龐大,又發生過兩次嚴重意外,但為改進穿梭機性能而研發的技術,人類亦受惠不少。
穿梭機是太空人登月後,美國另一個重要太空探索項目,在1972年啟動。9年後,第一架穿梭機哥倫比亞號誕生,至今花了差不多2千億美元,費用不但龐大,加上在1986年和2003年,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分別發生空難,奪去14名太空人的生命,令人質疑穿梭機計劃是否值得。
美國太空總署副署長加弗認為,美國納稅人這項投資是物有所值,因為穿梭機除了將180個衛星送上太空軌道,亦為醫療、工業及其他範疇,帶來一百多項的附加效益,例如用於穿梭機燃料泵的技術,就促使研究人員成功研發出,重量只有百多克的微型人工心臟泵。
穿梭機在1999年發現的線路問題,催生了一種可用於航空業界的「自我恢復絕緣修復技術」。
另外,福特汽車利用原本用來偵測穿梭機有否洩漏氫氣的系統,生產出可用天然氣發動的汽車;還有,為穿梭機研製的電子飛行控制系統,經汽車業界改良後,成為電子油門而被廣泛使用。
太空總署說,雖然美國的穿梭機時代結束,但寄望未來在國際太空站的研究,可以令人類和地球受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