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上集介紹過,已故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如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建立外交基礎。
在上世紀50至60年代,仍處於戰後動盪時期,新中國成立不久就接連應對多場戰爭,外交道路並不平坦。
1950年韓戰爆發,是二戰後首場地區軍事衝突。中共領導層最初對於是否出兵援助北韓存在分歧,毛澤東認為,如果北韓失守,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就會直接威脅到中國安全,於是決定出兵援助北韓,展開抗美援朝。
經過三年激戰,裝備落後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最終迫令擁有優良武器的聯軍退回三八線附近。
1962年,中國同印度爆發邊境衝突,中方視這場戰鬥為自衛反擊戰爭,結果印度大敗。
中方的紀錄顯示,印方有四千多人傷亡,另外近四千人被俘虜。不過,毛澤東後來主動宣布停火,並下令解放軍後撤,強調中方的反擊只屬於警告懲罰性質,又指用軍事手段解決邊界問題是不行,要將軍事行動的目標嚴格控制在為和平解決爭端創造條件。
雖然中國邊界不安寧,加上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國家經濟制裁,但在外交上亦取得進展。
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平等地位對待所有國家,得到不少新興國家的尊重,特別是二次大戰後擺脫西方殖民的亞洲及非洲國家。
1954年,周恩來以總理兼外長身份率團到瑞士日內瓦,代表新中國政府第一次參加國際外交會議,之後提出「和平共處五原則」,包括互相尊重領土主權,成為日後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
1955年,周恩來帶著中共中央的方針政策參加印尼萬隆舉行的第一次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為新中國奠定同亞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建立友好關係的基礎,除了改善中國的外交形勢,並擴大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其後,在聯合國席位投票中得到第三世界國家支持。
經過大約20年的爭取,1971年10月,聯合國終於驅逐中華民國政府,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及權利。
事實上,早在1964年,法國戴高樂政府已經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並與台北斷交,中法兩國隨即互派大使,成為中國在爭取與西歐國家建交的重大突破,同時又是對打開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孤立中國的缺口,一些前法國殖民地的新興非洲國家紛紛與中國建交。
下一集會談談中蘇關係惡化下,毛澤東如何打破外交困局,轉向與美國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