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烏克蘭緊張局勢升溫,俄羅斯承認烏克蘭東部兩個親俄地區獨立,並派遣維和部隊進駐。美國總統拜登強烈譴責俄羅斯的決定,並下令駐烏克蘭的外交人員撤離。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但未能化解今次政治危機。
位於歐洲東部的烏克蘭曾經是蘇聯加盟共和國,1991年蘇聯解體後宣布獨立。不過當地東部兩個地區頓涅茨克及盧甘斯克由於歷史原因,居民大多說俄語而且親向俄羅斯,與西部的烏克蘭人互相敵對,成為烏克蘭國內局勢長期不穩的主要原因。
歷史上,烏克蘭與俄羅斯人源自同一個國家,稱為基輔羅斯公國。公元九世紀,它以現今烏克蘭基輔作為首都,成為東斯拉夫民族的發源地,這民族及後延伸出烏克蘭、俄羅斯及白俄羅斯三個國家,在語言及文化上可說是同出一源。
1654年,烏克蘭人更與莫斯科簽訂協議,與俄羅斯結盟,所以烏克蘭及俄羅斯在種族上實在有血濃於水的關係。
在基輔街頭,可以發現有不少俄國特色,好像典型的東正教教堂、共產主義色彩的建築,加上相近的言語還有飲食文化,都令人感到俄羅斯在這個國家的影響力。
不過「同根生」並不一定帶來親密友好的關係。相反,近代兩次重大事件就令烏克蘭人對俄羅斯一直耿耿於懷。
1932年,當時仍屬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烏克蘭,為配合斯大林的計劃經濟政策,採用集體農場制度,並批鬥地主及富農,造成糧食失收,但當年蘇聯官員為求達成目標,不理烏克蘭農民的反對,將僅有的糧食上繳中央,令很多農民缺糧,短短兩年就造成超過三百萬餓死。
烏克蘭政府2008年在基輔興建博物館及紀念碑,展出當年大饑荒的照片及遺物,警示世人不要忘記這場苦難。
到2017年,烏克蘭裔導演門德路克更以大饑荒為背景拍成電影《烏克蘭的悲歌》,在當地引起很大廻響。
大饑荒後五十多年,即1986年,另一宗震驚全球的事故亦在烏克蘭發生,導致俄烏關係再陷入低谷。當年四月,距離基輔約110公里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其中一個反應堆發生強烈爆炸,洩漏大量輻射,當局最初企圖隱瞞事件,直至輻射擴散至北歐後,才疏散周邊三十公里內居民,令很多原本可以避免輻射的人失去性命。
五年之後,即1991年,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宣布蘇聯解體,烏克蘭隨即宣布獨立,決意離開這個同出一源的「兄弟之邦」。
烏克蘭獨立後,兩國關係持續緊張。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更令烏克蘭與俄羅斯走上敵對之路,而烏克蘭東部兩個親俄地區頓涅茨克及盧甘斯克,此後就成為雙方爭奪的重點,再加上烏克蘭決意加入北約,就成為觸發今場危機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