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經常只會看到兩名候選人,即是奧巴馬和羅姆尼,但其實今次選舉是有27個人參選總統。
他們不是來自民主、共和兩大黨的候選人,叫做第三黨候選人,今次選舉有25個候選人出選。
論資源第三黨始終不及兩大黨候選人,例如報名參選的程序,是要在50個州,分開報名50次,而第三黨候選人,即使要這樣做都有困難,於是傳媒就「名正言順」地忽視他們。
香港的選舉,規定傳媒要「公平」對待候選人。新聞報道要讀出所有候選人的名字,舉行辯論時,亦要邀請所有人出席。
但美國的規矩就較為寬鬆,大部分新聞節目都獲豁免,包括電視辯論,所以電視台可以自己選擇邀那個候選人出席。不過行有行規,兩大黨以外的候選人,民調支持度超過百分之15,都應該要邀請他們上節目。
唯一上過大台電視辯論的是92年的佩羅。他本身是富豪,花了很錢競選,加上選民都不太滿意另外兩位候選人,改為支持佩羅,成功提升支持度。
而他的拍檔斯托克代爾,當年上電視時都說笑指觀眾一定不知道他是誰。他和佩羅取得接近2千萬票,但最終亦是落敗。
近年另一位有知名度的第三黨候選人,是2000年的納德。雖然他得百分之2的選票,但因為當年喬治布殊和戈爾亦只是相差半個百分點,有戈爾的支持者表示,是納德分散了票源,才令喬治布殊當選。
至於今年,第三黨候選人不能到大台做宣傳,唯有自己舉辦辯論。其中一場就是上個月舉行,有四個第三黨候選人參加的總統辯論,包括前新墨西哥州州長約翰遜、社運人士斯坦、前眾議員古德,和前鹽湖城市長安德森。
辯論更邀請到著名清談節目主持人Larry King做主持,不過主要電視台都沒有播出這場辯論。
美國部分選民還有另一個選擇,在內華達州的選票上面,就有「以上皆非」這個選項。在08年大選「以上皆非」在內華達州取得6千多票,比其他第三黨候選人的得票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