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曲終人散,獎項花落誰家固然受關注。不過,星光熠熠的頒獎台除了見證每位電影工作者的努力成果,他們如何藉這個平台表達政治立場,往往亦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
奧斯卡頒獎禮直播,每年在美國吸引數以千萬計民眾收看,並在多個地區轉播,備受全球觸目。近數十年不時有得獎者、頒獎嘉賓,甚至司儀利用這個舞台的影響力,為少數族裔、同性戀及不同社會議題發聲。
其中在1973年,馬龍白蘭度憑電影《教父》奪得最佳男主角,他本人並無出席頒獎禮,而是請來活躍於民權運動的印第安原住民女演員代為領獎兼發表得獎感言,抗議美國電影業對印第安原住民的不公待遇。
奧斯卡頒獎禮近年被指「太白」,引起部分電影人不滿杯葛,令頒獎禮越來越政治化。
2015年,《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主題曲Glory奪得奧斯卡最佳歌曲,主唱的饒舌歌手Common和John Legend上台致辭時,不忘呼籲全球延續馬丁路德金爭取平權的精神,更勉勵當時經歷了佔領運動的香港不要放棄爭取民主。
至於同年憑《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奪最佳女配角的柏翠茜亞雅琪亦為女權發聲,爭取男女同工同酬。
到去年,主辦機構為免得獎者在台上太「長氣」,導致頒獎禮嚴重超時,將發表感言時間縮短至45秒。不過憑《復仇勇者》首次封帝的里安納度狄卡比奧並無放過「黃金45秒」,呼籲關注全球暖化危機。
而隨着特朗普今年入主白宮,他與傳媒的緊張關係和針對穆斯林國家民眾的入境禁令,自然成為台上主持和嘉賓譏諷的對象。
曾公開批評奧斯卡的特朗普雖然沒有出席這場頒獎典禮,但「曝光率」卻很高。難怪今屆奧斯卡被形容為歷來政治味最濃的頒獎典禮。
不過這個做法並非人人認同。
美國有民調顯示,近半數特朗普支持者認為奧斯卡得獎感言過於政治化,部分人更聲言當遇到此情況會關電視杯葛。有人認為不應將藝術跟政治混為一談,不過利用自己的作品帶領觀眾反思時弊,為世界帶來一點改變,正正是不少電影工作者的憧憬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