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台北發生三十年來最嚴重車禍,一輛旅遊巴接載旅客到宜蘭參加賞櫻一天團,回程時在台北市南港區附近公路一個彎位失事翻側,多人死傷。
根據行車記錄儀,事發時車速60公里,比過彎處路段時速限制40公里,多出20公里。
事發一段山路亦屬左彎,旅遊巴直接衝撞上去,初步研判是司機未有注意路面情況,加上事發路段沒有減速的標線或提示牌,提醒司機注意。
有司機指,旅遊巴車身高,轉彎時容易傾斜。如果行車太快,或上層放置了重物,傾斜幅度會更大,翻側機會更高。
賞櫻團路途遙遠,早上六時半便出發,到晚上十時左右才返回台北,單是來回車程便要六至八小時,加上沿途幾乎全是山路,司機必須打醒十二分精神。
有人指,台灣許多一天團除了以低價搶客,亦會以時間長、景點多作招徠,但現行法例卻無法確保司機有足夠休息,司機往往要連續工作十多小時,身心負荷極大。
在台灣,有兩套標準規管司機工時,一是規範一般勞工相關事宜的勞動基準法,另一是交通部公路總局的運輸管理規則。當中指明要「手握軚盤」才算開車時間,前置檢查、中間休息等都不獲計算在內,每當有司機投訴工作超時,業界亦會用運輸管理規則來做「擋箭牌」。
由於旅遊巴司機工時任由旅遊業經營者安排,司機也沒有權檢視行程,即使行車時間太長,亦不能拒絕開車,只能任人魚肉。
今次出事的旅遊巴車齡逾19年,最近才完成全面檢查,但有專家指出,不能單靠車齡來評估旅遊巴是否安全。
去年7月,一輛載着大陸旅行團的旅遊巴前往桃園機場途中車頭起火,撞向護欄,26人罹難。當時有報道指,旅遊巴車齡雖只有6年,但卻是底盤由日本引入,再送到台灣組裝的「拼裝車」,耐撞性較低。有人歸咎業界,以「拼裝車」來減低成本,卻忽略安全,建議政府立法堵塞漏洞。另一方面,業界就拼裝車污名化發起抗議,如何改善改裝車輛的安全性,至今毫無進展。
台灣旅遊巴每萬人死亡率高踞所有類型車輛的第一位,當中七成涉及人為因素,包括不當駕駛或疲勞駕駛,另有兩成是車輛出了問題,只有約一成是其他原因。
有人指,有司機為掙錢,不惜冒險駕駛,有旅遊業者為節省成本,又偷工減料,可惜政府無決心面對,認真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導致意外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