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新聞智庫】非洲裔美國人歷史博物館

【新聞智庫】非洲裔美國人歷史博物館

【now新聞台】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非洲裔美國人歷史與文化國家博物館揭幕。敲響古老黑人教堂的大鐘,象徵博物館正式開放給公眾參觀。身為美國首位黑人總統奧巴馬主持開幕禮別具意義,一起主持揭幕的還有這位99歲高齡黑奴的女兒邦納以及她的子孫四代同堂。

這間美國唯一專門記錄非洲裔美國人生活、歷史和文化的國家博物館收藏了大約36000件物品,展出十分之一,將美國黑人從十九世紀奴隸生活,二十世紀爭取平權到現代在各個領域的貢獻,種種歷程呈現眼前。

說到美國黑人的歷史,黑奴血淚史無疑是重要的一部分。這些囚禁着奴隸的破屋鎖着奴隸的腳鐐、號碼章、買賣奴隸的文件都是黑奴苦難的印記。

將登上全新設計20元美鈔、勇敢反抗奴隸制度的先驅塔布曼,她曾使用的餐具、衣物是其中一系列的展品。即使1865年奴隸制度被廢除,黑人仍然長期遭受不公平對待。這列行走南部的火車分開黑人和白人車廂,黑人用的部分較細小,正是二十世紀早期種族歧視的寫照。

1955年,14歲男童提爾在密西西比州被虐殺,觸發五、六十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他的玻璃棺木是博物館藏品。同樣是1955年,同樣被視為拉開民權運動序幕的象徵,亞拉巴馬州女子帕克斯在巴士上拒絕讓座給白人男子,她當時縫製中的裙子大家可以在博物館看到。

這個雕塑重現震驚世界的經典一幕。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200米金牌得主史密斯、銅牌得主卡洛斯在頒獎台上舉起戴着黑手套的拳頭,抗議美國種族歧視。

有曾參觀博物館的美國記者說,重看這些歷史圖片和物品很難不令人難過落淚,但風雨過後有陽光,博物館也有展示令人歡欣的黑人輝煌史包括政商名人、運動名將、藝術家、歌影巨星等等。

黑人在美國一步一步走來,歷盡艱辛,屬於他們的博物館建成也不容易,由意念到落成歷經百年。

早在1915年,一班曾參與內戰的黑人老兵建議設立博物館,斷斷續續討論多年。直至2003年,時任總統喬治布殊才簽署法案落實興建。

博物館耗資5億4千萬美元,佔地40萬平方呎,設計靈感源自非洲傳統藝術以及黑奴的手工藝。

古銅色、三層、通花鋁片外牆讓博物館在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國會等等一片白色建築群當中顯得特別搶眼,也更能反映博物館的含意。

博物館的餐廳也提供美國黑人傳統食品,讓參觀者真正品嚐他們的文化。

數百年過去,美國黑人由最低下的奴隸到今天的白宮主人,但國內種族矛盾仍然熾熱。正如奧巴馬所言,博物館不會解決問題,但希望有助黑人和白人加深了解,願意對話和聆聽,最重要是看到彼此。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