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今屆諾貝爾文學獎由白俄羅斯女記者和作家阿列克西耶維奇奪得,她擅長寫紀實性文學作品。評審委員會認為,她的作品反映當下的苦難和勇氣。
阿列克西耶維奇是歷來第一位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記者,亦是這獎項有史以來第十四位女性得主。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形容她像多聲部音樂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和勇氣豎立了一座紀念碑。
阿列克西耶維奇接受瑞典傳媒電話訪問時指,大會通知她獲的時候,她正在家中熨衣服,對於獲獎,她的心情十分複雜。被問及會怎樣使用八百萬元瑞典克朗,即相當於七百四十多萬港元獎金,她就指會用來換取自由和時間來寫書。
阿列克西耶維奇於1948年在烏克蘭出生,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她在白俄羅斯成長,大學畢業後,曾在當地報章和文學雜誌擔任記者。她亦是一名散文作家,擅長以訪談方式寫作紀實文學,主要是敘述前蘇聯時代的悲劇。
她的作品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蘇聯時期的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及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等歷史重大事件。
負責評審的瑞典學院常任秘書表示,可以從阿列克西耶維奇在1985發表的首部作品《戰爭的非女性面孔》認識這位作家。這本書訪問了數百名二戰時期,自願加入紅軍前線的婦女。而她的其他代表作,包括講述核災難的《切爾諾貝爾的悲鳴》及曾被列為禁書的《鋅皮娃娃兵》,記錄了阿富汗戰爭中槍林彈雨裡的血腥和殘酷。
阿列克西耶維奇的作品在十九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備受肯定,曾奪得德國萊比錫圖書獎,及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等多個獎項。她亦有創作紀錄片劇本和戲劇。
阿列克西耶維奇由於遭總統盧卡申科政權打壓,2000年離開白俄羅斯,之後曾到法國,於德國居住,2011年才返回明斯克。
在烏克蘭成為國際衝突焦點的情況下,有一半烏克蘭血統的阿列克西耶維奇一直被看好會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