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文學院否認頒發文學獎給莫言,是想修補兩年前劉曉波獲頒和平獎後,中國對諾貝爾獎的反感。
2010年,因煽動顛覆政權罪被判入獄的中國不同政見人士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外交部反應強烈,批評是對和平獎的褻瀆,事件令中國與挪威的關係受損。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由莫言奪得,北京反應截然不同。各大傳媒大篇幅報道,中央電視台更在得到消息後十分鐘,立即插播消息。
諾貝爾文學奬,以往多會頒給對政府和社會作出批判的作家,例如德國的格拉斯和土耳其的帕穆克。據《紐約時報》的說法,諾貝爾文學獎很少、甚至未試過,頒獎給一個獲共產政府認同的作家。
有分析認為,評審單位這樣做,是要修補自劉曉波事件後,中國政府和民眾對諾貝爾獎的反感。
不過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恩隆德否認這個說法,強調他們只是從文學上的成就作為考量。根據諾貝爾遺囑的講法,獲獎的必須滿足三項條件,包括理想主義、趨向性和傑出,而且特別提到,評選不允許有國家、民族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考慮。
莫言在八零年代開始寫作,由於當時仍然當兵,所以以莫言作筆名,提醒自己勿多言惹禍,鮮有公開批評政府。他曾經在法蘭克福書展,與官員一齊退席抗議不同政見作家戴晴出席,又拒絕就劉曉波被判囚發表意見。他作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被指協助政府,遏制創作自由。
中國藝術家艾未末更批評,莫言獲獎是對人性、文學,以至諾貝爾委員會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