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中國大運河和絲綢之路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絲綢之路由中國聯同哈薩克和吉爾吉斯一同申報,屬中國首個跨國申遺項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屬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第38屆大會,審議成員國提交40項申遺項目。其中中國有2個項目成功獲列入世界遺產,分別是與哈薩克和吉爾吉斯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以及中國的大運河。
絲綢之路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亞歐大陸以絲綢為主要貿易的交通大動脈,亦是東西文明融合交流的地方。
今次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絲綢之路,範圍包括古都長安和天山走廊的路網,全長5000公里,涉及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3個國家,共33個申遺點。
其中22個申遺點位處中國,包括河南的洛陽城遺址、陝西的長安未央宮遺址、大雁塔和小雁塔、甘肅的玉門關、麥積山石窟、新疆的高昌古城和交河古城等。
大會召開前,絲綢之路入選世遺的呼聲已很高,不過按照規定,每個國家每年只可提交一個申遺項目名額,中國今年的名額給予大運河,因此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哈薩克和吉爾吉斯聯合申報,並使用了吉爾吉斯的名額。
至於同樣成功申遺的大運河,建於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時代,至公元13世紀的元朝,是大運河的黃金時期。
大運河總長1011公里,北至首都北京,南至浙江,流經8個省市27座城市,以及58個遺產點,至目前仍是國內主要運輸航道之一,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開鑿、規模最大、路線最長、且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
不過,大運河由於長度和水質污染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建議中國在補充相關資料後,明年再申報,但中國最終趕及在今年補充相關資料。
連同大運河和絲綢之路在內,至目前為止,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已達47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