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信貸評級機構惠譽調低香港的信貸評級,特區政府隨即表示不同意惠譽的做法,那評級機構的可信度有多高?
信貸評級機構主要協助債權人判斷企業或政府債務的違約風險,例如一間公司需要發債籌集資金,很多公司會向評級機構購買評級服務讓債權人作為參考,評級愈高代表愈有能力償債,當評級下降時預示債權人的風險增加,公司要相應提高利率以較高的回報吸引別人買入債券,亦意味着發債或融資成本增加。
信貸評級以英文字母代表,穆迪最高是Aaa,惠譽及標普是AAA,寫法有些不同違約風險都是最低;次一級則是Aa1或AA+,直至評級Baa3或BBB-仍屬「投資級別」;而Ba1或BB+以後則屬於投機級別或者稱為「垃圾級別」直至到C級;至於再差的包括穆迪的P以及標普的SD代表已部分違約;標普的D則代表已違約。
至於針對國家或地區的信貸主權評級一般會根據投資市場透明度、公共財政、外匯儲備及政治局勢等去釐訂評級,而這評級亦是該地區內所有公司和機構的評級上限。
三大評級機構包括標準普爾、穆迪及惠譽已佔了全球超過九成佔有率。
不過它們經常被批評為「受人錢財,替人消災」,指機構向發債公司收取大筆費用後再為債券評級的做法有直接利益衝突,亦有批評者認為評級機構不能夠準確預測,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時,評級機構將很多被稱為「有毒資產」的結構性產品評為AAA,直至整個房地產市場崩盤,雷曼申請破產時評級機構才倉促這些產品大幅降級。
相反,在歐債危機中評級機構又被指反應過敏,將「歐豬國」評級一下子調得太低,加劇了債權拋售令危機惡化。
三大評級機構中,標普及穆廸以美國為基地,惠譽在紐約及倫敦均有總部,三大的評級決定很多時被評為是針對非歐美陣營國家的政治行為。
非歐美陣營的國家聯盟好像金磚五國曾經提出自組評級機構抗衡三大,而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均有成立自己的評級機構,不過到目前未獲國際普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