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行政會議成員張震遠擔任主席的香港商品交易所,由於入不敷支要停止進行交易,並向證監會退回自動交易系統牌照。
商交所在2008年成立,但到2011年才獲證監會批出牌照,實際上只營運了兩年。商交所只提供黃金和白銀兩種以美元結算的期貨合約,去年全年成交金額是718億美元。但交易所的交易徵費收入估計只有約一千萬港元。
雖然名字相似,但香港商交所和負責證券買賣的港交所是兩間完全不同的公司,更是競爭對手。
港交所本身有承辦證券期貨服務,一向有意發展商品期貨,去年就購買了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拓展市場。無論是本身實力還是氣勢都比商交所優勝。
商交所的目標市場本來是內地,但到現在仍未可以在內地營運。何況內地其實已經有3間大型的商品期貨交易所,要打入這個市場一點也不容易。
現時內地有上海、大連和鄭州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三間都是在1998年成為國務院指定的交易所。三大交易所共提供三十多種產品。上海主打金、銀、銅等金屬,大連和鄭州就有多種農產品和原材料,例如大豆、白糖、棉花、小麥等等。
成交金額方面,單是上海期貨交易所去年全年就達到44萬億人民幣,即約7萬億美元,較香港商交所高出近100倍。大連和鄭州的成交亦分別有33和17萬億人民幣。
而現時全球最大型專營商品期貨買賣的公司,是美國的CME集團。芝加哥和紐約的商品交易所都在它旗下。無論是農產品、金屬、能源、股票、外匯、樓市、利率,甚至天氣,都有期貨買賣。CME在2010年執行了31億宗合約,成交總值近1千萬億美元,其他同類的公司都望塵莫及。
面對這麼多強大的競爭對手,香港商交所要突圍而出的確頗困難。它只提供黃金和白銀期貨,但很多地方都有同類服務,所以並無特別優勢。有市場人士認為,就算商交所整頓財務後重開,仍不太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