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聾人父母與健聽子女,他們是怎樣溝通的?在無聲家庭長大,有健聽子女感覺與聾人父母情感較疏離,有些則表示一樣可以建立深厚親情,原因在哪?
家豪五年前結婚,有時間就會回家探爸爸媽媽。
家豪父母因為小時候發燒引致腦膜炎,從此失去聽力,二人婚後生了健聽的家豪。
從小到大,家人都不鼓勵家豪學習手語,害怕他被人誤會是聾人被歧視,加上家豪讀書成績不錯,父母都只想他專注學主流語言,自小教家豪說話的責任,就交給當時同住的公公、婆婆和姨婆。
家豪爸爸:「周遭的人看到不好,其他人看見打手語,會說,(家豪是)聾人、父母是聾人,所以我們保密,盡量不打手語。」
家豪指,因為不太懂手語,自小同父母溝通不多,關係一直比較疏離。
黃家豪:「有時都會自己躲在一旁,有流淚的時候,不開心的原因是我覺得缺乏父母的愛,有時我也會想,如果我能夠犧牲一些東西換取父母能夠聽、能夠說,我是願意這樣做。」
外國有不少研究指出,聾人所生的下一代九成都是健聽,琳琳就是其中一個,她的父母小時候因為發燒失聰。由小到大,與父母外出,琳琳就是他們的傳譯員。
琳琳爸爸:「我不能問、不能說,經常叫琳琳幫我問很多事情,她繙譯給我聽,我又明白,我很滿意。」
琳琳是手語傳譯員,她做過的手語傳譯節目,爸爸媽媽都會錄下來,一有時間,一家人與祖父母就會播出來看。
他們在家裡有一套另類的溝通方式,叫爸爸媽媽,琳琳會「飛拖鞋」,又會關燈開燈提示他們望過來。
甘若琳:「平時我緊急叫他們,我會撥亂他們的頭髮。爸爸肥胖,喜歡擁抱我,好像擁抱大公仔般。我覺得雖然父母是聾人,但我比健聽家庭感受到的愛沒有減少,你們同樣給予我很多關心。」
聾人父母與健聽子女是怎樣溝通?沒有了聲音語言,親子關係可以怎樣建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