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消委會測試八款便攜紫外線殺菌消毒器,抑制病毒感染力的效能極懸殊,而按國際標準量度紫外線輻照量,有四款達到高危害級別,有機會灼傷。
疫情持續逾一年,市面上衍生不少便攜紫外線殺菌消毒器,聲稱可消毒手機、手表等。
消委會測試市面4款無線充電及4款內置充電電池的紫外線殺菌消毒器,售價由220元至1480元。全部樣本紫外線波長,均符合其聲稱的UVC波長範圍,對金黃葡萄球菌及克雷伯氏肺炎的平均殺菌率均達到九成七以上。
至於抑制病毒感染力效能參差,以甲型流感病毒H1N1為例,表現最差一個是聲稱來自南韓的樣本,售價近500元,抑制病毒效能不足一成半;只有Prime Tech及59S達到逾99.99%的抑制病毒效能,其中Prime Tech是全部樣本中最貴,賣1480元。
全部樣本都無標示光生物安全危害級別,消委會按國際標準,在距離樣本20厘米量度有效輻照量,發現這四款屬高危害級別,有機會灼傷。
五款樣本使用時,量度到的紫外線輻照量高於標準上限,即使短時間接觸,仍有機會傷害皮膚及眼睛。
消委會強調,紫外線殺菌消毒器非萬能,要小心使用。
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黃鳳嫺:「不要以為紫外線消毒器可以幫身上的衣服消毒的時候,可以順道照射皮膚,進屋時可以整個身體照射,其實對身體、皮膚、眼睛不好,
所以使用的時候要非常小心,只可以照射在相關物品上。」
消委會提醒並非所有物件都適合用紫外線消毒,建議使用一般消毒方法,例如用75%酒精抹拭物件表面會較全面及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