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地球經歷過五次物種大滅絕,最早一次出現在4億4500萬年前,專家推測,可能跟地球進入冰河時期和小行星撞擊等因素有關,估計每次都造成六至九成物種消失。
對上一次物種大滅絕推測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時代發生,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恐龍絕種。大部分哺乳類動物、鳥類和海洋生物在這次物種滅絕中存活過來,哺乳類動物在之後大量繁衍,當中包括可能成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元兇的人類。
聯合國報告指出,多達一百萬個動植物品種瀕臨在未來數十年滅絕,雖然人類暫時毋須面對迫切的存亡問題,但專家警告,隨着部分生物絕種,地球漸漸失去生物多樣性,最終會威脅人類安危。
以昆蟲為例,有研究指出,全球昆蟲數量每年平均減少2.5%,它們體積細小,卻是不少鳥類、海洋生物和哺乳類動物主要食物來源,在食物鏈中扮演關鍵角色。
我們有逾七成半的農作物都要依靠蜜蜂、蝴蝶和果蝠傳播花粉,缺少這些重要媒介,不僅影響農作物收成和農民收入,在全球人口膨脹的背景下,將為人類帶來糧食危機。
生物多樣性亦是對抗害蟲和疾病的有效方法,一旦生態系統失衡,人類的健康或會受到威脅。
海岸生態系統如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對減低颶風破壞力和抵禦氾濫起了關鍵作用,但人類活動令這些珍貴的海岸生態系統逐漸消失,最終在颶風來襲時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