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中國國歌奏起,噓聲四起,掩蓋國歌歌聲,高呼「We are Hong Kong」近年並非新鮮事。
九七回歸後,教育改革是特區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
自1998年起,全面推行「母語教學」,全港只餘下百多間英文中學可保留英文教學,結果造成嚴重的標籤效應。
2009年,教育局推行「教學語言微調政策」,讓學校自由選擇教學語言。
此外,曾蔭權在任內曾經揚言要不遺餘力地推行國民教育。
2004年,特區政府成立「國民教育專責小組」,同年教聯會在未經招標下,就獲教育統籌局批出資助在大埔成立「國民教育中心」,惹來公眾不滿,中心被指為「洗腦基地」。
2007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兼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時,強調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之後的連續五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均有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國民教育。
2011年,特區政府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稿」,並建議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列入為中小學必修科。
2012年7月初,教育局資助出版《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書中形容中國執政集團「進步、無私與團結」,又貶低歐美民主政制,政黨制則被描述為「惡鬥」。
同一個月內,剛就職的時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到北京拜訪教育部談及國民教育,事前事後均沒有通知傳媒,香港駐京辦也一度稱不知情,令香港各界高度關注教育局推行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引發持續約3個月的「反國教運動」,9萬人上街遊行,連續10日佔領政府總部及接力絕食抗議,最高峰時有12萬人包圍政府總部,最終迫使政府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新一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前接受內地官方媒體訪問時,指有必要在香港重推國民教育。
回歸廿載,香港人的國民意識不升反跌。
根據港大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63的受訪香港市民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少28個百分點,只有百分之35。
國歌在香港奏起時,市民心繫的是否就是政府宣傳短片所說的「家」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