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訪京期間,突然宣布在西九文化區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令項目再添爭議。
西九文化區的概念,最早由前特首董建華在1998年施政報告提出。
2004年,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建議以單一招標批出地皮,邀請多間大型發展商組成的公司入標,被質疑「明益發展商」。
政府又要求發展商按照在國際比賽中勝出的巨型天幕設計興建文化區,被質疑是大白象工程。後來,許仕仁上任政務司司長接手項目,提出把文化和地產項目分拆,並規限住宅的比例,最終因為沒有發展商肯參與,在一片爭議聲中,政府2006年宣布推倒重來。為了回應訴求,政府隨即成立諮詢委員會,邀請多名業界人士加入,重新研究藝術設施和財務安排,進行了三個月公眾諮詢。
2007年時任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把西九文化區列為十大基建之一。
2008年立法會通過《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政府注資216億元,成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由政務司司長掌舵出任主席。短短數年經歷不少人事變動,首兩任行政總裁謝卓飛和連納智,都因為私人理由中途辭職。
西九文化區重新啟動後,增加公眾參與。管理局2010年進行三個月公眾諮詢,舉行多場展覽和諮詢會。在三個設計方案中,選出「城市中的公園」。翌年,再額外諮詢一個月,才提交發展大綱圖到城規會。一直至2013年,西九文化區才正式動工。要一氣呵成興建大批設施,需要大量資金。
目前,文化區內只有M+展亭和苗圃公園啟用。其餘包括M+博物館和戲曲中心預計起碼兩年後才完工。而演藝綜合劇場、當代表演中心、音樂劇院等更要2020年,或以後才落成。
當局早前表明,政府注資的216億元不足以興建所有設施,將於本屆政府任期內,提出新的財政方案,例如引入公私營合作。
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在事前毫無風聲,不過,翻查資料,林鄭月娥今年七月曾透露,會重新檢視文化區西面一幅地皮的用途。
佔地40公頃的西九文化區,18年來一波幾折,經歷三任特首仍未完工。今次故宮博物館會否由回歸大禮變為政治炸彈,考驗政府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