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被認為是電子郵件之父的美國電腦程式員湯姆林森逝世,終年74歲。
湯姆林森在1971年,成功將一封郵件由一台電腦發送到另一台,於是第一封電郵便出現了。
湯姆林森在一次訪問中稱,發明電郵的主要原因是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至於史上第一封電郵的內容,他就說完全不記得。
大家對使用電郵應該不會陌生,一定知道電郵地址必定有「@」這個符號,用作連接用戶名稱和網域名稱,此做法亦為湯姆林森所創。為何選擇「@」?他表示「@」是鍵盤上唯一一個介詞,而且不在26個英文字母中,不會將「@」跟用戶名稱弄亂。這個符號現在更已成為文化的標誌。
近年湧現各種各樣的通訊軟件或社交媒體,但電郵仍是非常普遍。
搜尋巨擘Google上月公布,旗下的電郵服務Gmail每月的活躍用戶突破十億。
再看一些數字,美國一間研究顧問公司預測,全球電郵用戶數量將由2014年的41億,增至2018年年底的52億。在這段期間,全球會有三億新用戶,註冊其第一個電郵帳戶。
現時大多數的電子郵件都是商業郵件,在2014年,每天平均收發1080億封與商業有關的電郵,預計至2017年,將增至1300億封,可見電郵在商業通訊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地位。
有人形容電郵的發明,毫不遜色於電話的發明,亦有人指電郵是一把雙刃劍,它是一種高效的通訊方式,但同時亦是壓力的來源。
自從電郵普及化後,不少人像患上強迫症般,每隔一段時間,便查閱收件箱,又花上數小時回覆。加上科技進步,可隨時隨地收發電郵,使人像無法擺脫工作狀態,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變得模糊。
英國一項研究訪問了近二千名上班族,發現使用電郵的習慣跟壓力有關,最感到大壓力的人,是經常檢查收件箱的人;另外,在工作時間以外,如清晨或晚上睡前,檢閱電郵的人亦容易感到焦慮。
無論你喜歡使用電郵與否,它的確徹底改變了商業和個人生活的模式,這是湯姆林森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