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繼續《邁進北部都會區》系列。流浮山一帶有大片泥灘和紅樹林,亦有被列入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養蠔業,但區內要興建住宅、創科產業設施和捷運系統等。面對大規模發展,發展和保育應如何平衡?
流浮山、下白泥一帶有著大片泥灘和紅樹林。研究紅樹林逾35年的李成業,這天來到下白泥視察。
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業:「后海灣的紅樹林,其實已是珠江口剩下來最大的一片紅樹林。好像我們香港,鄰近深圳這些城市化的區域,其實紅樹林的角色更加重要,因為它可以某程度將城市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降低。」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計劃於保護區設海岸保護公園興建海濱長廊,但同時研究在流浮山發展住宅、創科產業設施等。李成業認同要設立海岸公園,但憂慮在附近發展,長遠會影響紅樹林的生存。
李成業:「紅樹林長遠需要在數十年後不斷遷移,來適應海平面升高的情況,否則它們會浸死。如果我們在紅樹林現有的地方,後方立刻興建一些公共設施,例如海堤、道路、房屋,這時候紅樹林將來會無路可逃。」
除了紅樹林,流浮山亦是本地蠔業集中地,不過受水質污染影響,流浮山出產的蠔被冠上重污染、重金屬的標籤,令養蠔業日漸式微。區內有機會大興土木,工程會否影響流浮山的養蠔業,在流浮山養蠔六十多年的祥嫂稱,惟有聽天由命。
流浮山蠔民祥嫂:「政府有監管,政府經常來抽水(檢驗)的,水質差蠔自然會死的。我真的很想很想不要失傳下去,希望政府保存一個歷史。我們做蠔業的,買少見少,一定要給回一個歷史,大家共存、並存。」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指,政府期望透過整體規劃,平衡發展和保育。
黃錦星:「你看到(流浮山)有部分地區較混亂,那邊有些運作也是粗放。希望透過一個整體規劃,甚至適當的地方積極保育,做到保育和發展並舉。」他說,政府會在進行環境評估時會再討論細節。
黃錦星形容,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是正面、積極進取保育的一步,期望都會區發展同時保育生態,適宜生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