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穿梭機肩負起135項太空任務,為人類探索宇宙,創下里程碑,不過兩場致命空難,加上成本高昂,最終美國還是要告別穿梭機時代。
1969年岩士唐登月,踏出月球一小步、人類一大步。1981年,哥倫比亞號成為首架,發射上太空的穿梭機,標誌著穿梭機時代,正式展開。
隨後,哥倫比亞號連同挑戰者號、發現號、阿特蘭蒂斯號、奮進號,5架穿梭機,肩負起探索太空任務,完成多項創舉,
包括實現太空漫步、發射和配置衛星,建立國際太空站等。
而最大功勞可能是,1990年發射哈勃太空望遠鏡,進入地球軌道,幫助人類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
不過兩場致命空難,就為穿梭機計劃蒙上污點。1986年,挑戰者號升空時爆炸解體;03年,哥倫比亞號重返大氣層時亦解體,共導致14名太空人死亡。
美國太空總署原本預計,穿梭機每年可升空近40次,但礙於技術限制,加上檢修同運作成本高昂,每年平均只升空4.5次。而整個穿梭機計劃,花了1920億美元,即每次升空費用達15億美元,迫使財政緊絀的華府,決心放棄。
穿梭機其實是冷戰時代的產物,當時美蘇兩國進行太空競賽,為了抗衡蘇聯的載人太空船,美國1972年開始研發可以多次往返地球,而且運載量大的太空穿梭機。
30年過去,穿梭機時代步入終結,成為歷史。未來太空任務,將要依賴俄羅斯的太空船,或由私營企業開發的太空運載工具。
隨著穿梭機最後一次升空,它搭載的推進器及燃料缸,都會功成身退。其中白色的固體燃料推進器,能夠提供1250萬牛頓的推力,即使過了二三十年,仍然是全球最強勁的火箭推進器,加上中間,橙色的外置燃料缸,令穿梭機有能力,將重達2萬4千公斤儀器,送上近地軌道。
國際太空站所有大型組件,都是靠它送上太空。穿梭機全數退役後,要為國際太空站運送器材或補給,暫時要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雖然它的升空成本較穿梭機低,但每次最多只能運載7千多公斤物資,不適合運送大型儀器。
太空競賽是冷戰時期遺留的產物,現時各國都已經放棄,昔日的巨艦大砲主義,更著重於經濟效益。
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因為成本問題,去年決定取消太空總署的星座計劃,停止研發用來,取代穿梭機的戰神火箭,改由支援私人企業,開發新一代火箭。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