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的霧霾天氣,令人回想起1952年時,英國倫敦大霧而造成12000人死亡的災難。
當年年底,因為發電站和普通家庭使用的煤炭,以及汽車廢氣,導致倫敦大霧持續了6天,能見度只有幾米,途人根本看不到路面情況,必須沿著馬路護欄和房屋行走,過馬路則要靠聽覺。
當時英國經濟最依賴工業,當年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現今的中國差不多。
結果,英國政府首次推出嚴厲措施控制污染,在1956年正式通過《清潔空氣法案》,禁止使用多種煙霧排放燃料,提高工業煙囪的高度,並將發電站遷出城市,又下令清潔泰晤士河。
花了10至20年的時間,英國終於將困擾倫敦長達一個世紀的污染惡名解除。
有英國學者認為,英國為工業化付出巨大代價,現中國亦一樣,兩國人民都是在大規模環境破壞的基礎上,擺脫貧困。政府必須下決心制定政策,嚴格管控,並對潔淨能源等相關產業作出巨額投資,才是治理環境的唯一經濟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