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俄羅斯周一進行反衛星導彈測試,擊毀一枚衛星,超過千五件碎片在太空飄浮。在國際太空站的七個太空人被迫緊急撤離至聯盟號飛船暫避,這些大量太空垃圾在日後持續威脅太空人,甚至衛星的安危。
反衛星導彈測試涉及「太空武器化」,加上有關測試會在太空製造出大量廢棄金屬碎片,早已引起不少爭議,不過多國為了增強軍事實力,仍致力研究、發展。
例如美國和前蘇聯早於冷戰時代,已研發和多次測試反衛星武器,其中美國是在1959年首度進行反衛星測試,利用一架B-47轟炸機,向「探索者6號」衛星發射導彈,但當時未有命中目標。
前蘇聯在同期亦有進行類似測試,而根據網站Space.com,俄羅斯在去年亦曾三次試射反衛星導彈。
中國繼美、俄之後,在2007年亦加入這個行列,由地面發射並擊碎已退役的氣象衛星「風雲1C」,產生超過三萬多塊碎片。這些碎片不少已落入國際太空站的軌道區域,近日就因為威脅到國際太空站的安全,要透過發射火箭、改變太空站速度,以及緊急拉升軌道高度,避免可能的碰撞。
隨著這類型的軍事測試越來越多,太空垃圾的數量亦不斷增加,估計目前大約有90萬塊指甲至保齡球般大的太空碎片在近地軌道,以接近三萬公里時速運行。
歐洲航天局去年發布的年度報告就指出,過去二十年,平均每年觀察到十二宗太空垃圾事故,包括廢棄航天器、火箭上剩餘的燃料和電池引起的爆炸,這類事件發生的次數預計會越來越多。
科學家為應付太空垃圾泛濫成災的情況,加緊追蹤和監測工作,包括2017年12月在國際太空站實驗艙外安裝「碎片感應器」,跟隨太空站圍繞地球軌道運行,以探測碎片撞擊數據。不過各國政府至今仍缺乏團結合作的清理計劃,相信太空垃圾仍要留在軌道上運行最少數十年,才能逐漸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