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新冠病毒疫情持續,疫苗成為救世希望,英美等相繼展開大規模接種計劃。香港政府亦將引入逾千萬劑疫苗,當中涉及的疫苗生產技術並不只有一種。
傳統疫苗主要可分為減毒及滅活兩種,將「減毒」後的病菌或病毒注射入人體,令身體經歷類似感染的過程,產生對抗病原的抗體。「減毒」後的病原,其致病性會被削弱,理論上疫苗的保護性會較持久,但有可能引發輕微病徵。麻疹、腮腺炎、水痘等預防針,都屬這類活性減毒疫苗。
至於滅活性疫苗,則會先把病毒殺死,只保留抗原性,理論上副作用較少,但可能需要接種多劑,或每隔一段時間接種加強劑,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流感、破傷風等防疫針,都屬於這一類。
估計首批抵港的新冠疫苗,是由科興研發的滅活疫苗。儲存的要求比較簡單,一般是攝氏溫度2至8度,普遍診所或家用雪櫃都能做到。
至於採用新技術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則是利用基因工程,抽取病毒部分核糖核酸編碼蛋白製成疫苗。疫苗對保存溫度要求較高,以輝瑞和BioNTech合作研發的為例,要儲存於攝氏零下70度,運送時要用乾冰包裝封存,在標準的冷藏溫度下只可儲存5天,另外注射前亦要先作稀釋。復星表示會有完善的運送安排,將按要求每天把疫苗由中央儲存倉直接送到接種埸所,以確保品質。
另一款由莫德納生產的核糖核酸疫苗,則可以在零下20度的環境下保存6個月,在攝氏2至8度的冷藏櫃中最多只能存放30天,港府暫未有引入,反而正洽談採購由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病毒載體疫苗,這款疫苗儲存和運送都較方便,且價格較便宜,有一定優勢。
疫情似見曙光,隨之而來的是「疫苗爭奪戰」。目前的「新冠疫苗保障機制」,旨在令所有經濟體公平、公正地獲得疫苗,但貧窮和落後地區在分配上依然「處於下風」,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抗疫,加上部分疫苗有特別的冷藏設備要求,又或者要接種多於一劑,對偏遠地區民眾來說,在實行上有一定難度。
有組織呼籲疫苗企業應「共享」知識產權,亦有分析認為,新冠疫苗可能已成為個別國家拉攏別國的「籌碼」,國際外交關係或已出現新的角力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