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經飛沫傳播,各國政府都建議人與人之間最少保持約1.8米的距離,將接觸到感染者飛沫的機會降低。不過廣州一間酒樓,在一月出現集體感染,同一樓層內有十名客人染病,他們分坐在三張不同的枱,枱與枱之間至少相隔一米,意味部分人與首名確診者保持理論上算是安全的距離,是甚麼促成這條傳播鏈呢?
一月二十四日,趕及在武漢封城前離開的一家五口到廣州一間酒樓食飯,當時沒有人出現病徵,計及他們,在同一樓層逗留的共有83名食客和八個酒樓員工。
同日稍後這五人中,一個63歲女人發燒、咳嗽,證實對新型冠狀病毒呈陽性反應;另外四名家庭成員和附近兩枱合共五名食客,相繼在兩周內確診。
同枱食飯的家庭成員出現交叉感染,這不難理解,但另外兩枱食客是如何染病呢?
衞生部門追蹤患者密切接觸史後,認為這兩枱食客的感染源頭是酒樓。內地有學者仔細研究這宗個案,並撰寫文章,將刊於七月美國疾控中心的醫學期刊。
研究人員認為,這十人的共通點就是他們坐的枱,都是在這個1500呎密封空間的同一邊,牆邊的冷氣沿這三張枱的方向直吹,部分冷氣從對面的牆反彈回來,推論原本散播距離普遍少於一米的呼吸道飛沫,隨着空調系統的氣流漂得更遠,促成飛沫傳播。
同樓層的其他人,經14日隔離後全部都沒症狀,從冷氣機取得的樣本亦對病毒呈陰性,研究認為這與霧化傳播的情況較不相符,可能反映新型冠狀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是體積較大的呼吸道飛沫。
這次研究最大局限是沒有實地進行模擬實驗,但有美國學者形容,報告令他大開眼界,認為這正顯示只是將枱與枱之間保持1.8米或以上距離,根本不足以保障客人健康。
同樣問題亦存在於辦公室,似乎在各地積極推進復工時,應更着眼實施防疫配套,包括按氣流方向分配座位,以防出現第二波疫情,導致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