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Now新聞台】美國宣布修改《瀕危物種法》的實施規例削弱對受威脅物種的保護,並首次容許在研究是否保護物種時考慮經濟成本。環保團體批評新規例是要向鑽油、採礦等產業獻媚。
美國國鳥白頭鷹曾瀕臨絕種,多得1973年總統尼克遜簽署《瀕危物種法》,白頭鷹才得以生存至今。法例一共保護超過1600種動植物,但就限制了鑽油、採礦等產業發展。
美國政府計劃改變局面,宣布修改實施規例,包括不再自動向受威脅物種提供與瀕危物種同等的保護,又降低從瀕危清單剔除物種的門檻。
另外,又首次容計審核人員在考慮是否向物種提供保護時進行經濟評估,並公開成本,但強調有關保護的決定依然只會基於科學證據。
新規例最具爭議之處,是政府可重新定義何謂可威脅物種生存的「可見未來」,意味氣候變化等長遠因素的影響力可能被大大降低。
新措施下個月生效,商務部長羅斯表示,改動既能兌現總統特朗普的承諾,減輕民眾在規管上的負擔,同時亦不犧牲保護和復原物種的目標,但似乎未能說服環保團體。
環保團體引述聯合國警告,有100萬種動植物正因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等面臨滅絕風險,認為新措施將加速動植物絕種,又質疑新規例容許政府考慮經濟成本,形同邀請政治介入保育問題,明顯是要向採礦、鑽油等產業獻媚,為他們開發受保護物種居住區域鋪路。
加州、馬薩諸塞州等十個州份以及一些環保團體正計劃就新規例提告,民主黨亦計劃透過國會程序阻止新規例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