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新聞智庫】內地金融業對外開放

【新聞智庫】內地金融業對外開放

【Now新聞台】全球關注的「習特會」已經落幕,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後,中國隨即宣布放寬外資在金融業的參股限制,除了被視為向外資送大禮,亦為金融業開放邁出一大步。

據官方公布,中國將會分階段放寬外資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和人壽保險公司,甚至銀行,當中會率先開放證券、基金管理和期貨公司的持股比例至五成一,換言之外資可以控股,三年後更加不設限制,屆時再開放外資在保險公司的持股比例,至於參股銀行的開放程度相對較含糊,只表明限制會與中資看齊。

根據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所言,中方是根據中共十九大報告,做出擴大金融市場准入的措施,迅速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加以落實。事實上,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逾20次提及「開放」二字。

中國開放金融業的源起,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時承諾在五年後開放金融市場,容許外資銀行全面提供人民幣銀行服務。持股限制方面,在2003年中國允許單一外資最高持有銀行股權的上限是百分之20,這引來不少著名大銀行入股,大舉進駐內地銀行。

據非官方統計,2007年底外資銀行總資產規模超過一萬億人民幣,佔銀行業總資產有百分之2.38,不過經過多年後,到2015年底,這個比例下降至百分之1.38。

原因之一是歐美經歷債務危機,外資需要回流去拯救母公司,令海外業務收縮,甚至撤離中國。2009年瑞銀出售中國銀行的持股,其後花旗、高盛、美銀等亦相繼出售持股。

另一個問題是內地當局是否真正願意完全開放金融這個重要的策略性行業,有在內地工作過的香港銀行界人士說,內地經濟仍然被國企壟斷,並不市場化,向哪間銀行借錢、息口有多低不是決定性因素,所以不少境外銀行生意難有起色,東亞中國經營困難就是一個好例子。

如今放寬外資在金融業的參股限制,成效將會有幾大?中國的金融業是真開放還是假開放?留待大家拭目以待。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