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新聞智庫】臭氧洞縮小

【新聞智庫】臭氧洞縮小

【Now新聞台】聯合國氣候大會召開前夕,美國太空總署送上好消息,就是今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縮減至近30年來最小。

雖然9月高峰期的面積仍達1960萬平方公里,等同約兩個半美國般大,但已較去年高峰期縮小約一成半,亦是連續兩年縮小。

科學家指,主要是因為南極上空的低壓系統「南極漩渦」不穩定及變暖,抑制了臭氧被損耗的程度,不過這並不代表臭氧洞邁向完全修復。

臭氧層是指距離地面20至50公里平流層中積聚的一層臭氧,佔地球整體臭氧量的9成。

臭氧層會吸收有害紫外線,是保護地球生物的一道防護罩,但大氣中氯和溴等化學物質在極度低溫下,會嚴重侵蝕臭氧層,所以臭氧層破洞現象 會在每年8至12月出現,並在9至10月南極洲處於極寒的冬季時達到高峰期。

科學家在1980年代中發現臭氧層出現嚴重破損後,多國在1987年簽訂《蒙特利爾協定書》,放棄使用通常用於製冷產品會損害臭氧層的氯氟烴,近十多年臭氧洞的面積已逐漸趨向穩定,但氯氟烴殘留時間長達100年,科學家預計南極臭氧洞最快要到2070年後,才有望恢復至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

不過,如果沒有《蒙特利爾協定書》,科學家相信到2065年地球會幾乎沒有臭氧層保護。

半空的臭氧層是地球的防護傘,要好好修復和保護,但在人類生活的空間,臭氧積聚就變成一種污染,而污染可以說都是人為所致。

因為當工廠、汽車廢氣這類「氮氧化物」遇上來自建材、油漆、清潔劑等「揮發性有機物」,再加上高溫和陽光普照,就會出現光化學煙霧,形成臭氧污染。

與霧霾一樣,臭氧對人類有害,會導致眼痛、頭痛,會影響呼吸道以至心血管系統,亦會影響植物生長。

有分析指,臭氧比起PM2.5的污染更難處理。

人類改變不了大自然變化,但可以改變生活習慣,減少環境污染亦是對自己健康的一種保護。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