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核事故後,決定減少依賴核能發電,積極找新的能源供應。日本政府日前決定,在外海試驗開採俗稱「可燃冰」的甲烷水合物。
開採的地點是東部南海海溝,即愛知縣渥美半島南部七十至八十公里的海底,該處大約蘊藏了一萬億立方米的甲烷水合物,生產的液化天然氣,估計可供日本使用十多年。日本政府打算撥款八十九億日圓進行這項計劃。
「可燃冰」是甲烷分子和水,在海底高壓下形成的晶體,而甲烷釋放出來的就是天然氣。全球大多數海洋,都蘊含豐富的「可燃冰」,中國亦在凍土地區嘗試開採,它另一個好處是比較乾淨,相信未來有機會,成為石化產品以外,另一種主要的新能源。
不過如果要用船將管道伸到深海的石層,挖掘「可燃冰」上來,成本很高,而且要在晶體裡面,抽取甲烷的技術亦很複雜。日本委托機構先試驗生產,直至2018年,才有報告是否有商業開採價值的結論。
液化天然氣是日本主要的發電燃料,使用比例比核能、煤炭和石油都要高。去年311大地震,引發核危機,促使日本政府決定,要進一步減少對核電的依賴。而且「可燃冰」在日本的分布範圍廣泛,幾乎遍布北海道及沖繩海域,單單是沿海的可燃冰含量,就足夠日本使用一百年。因此,開採「可燃冰」可保障日本的電力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