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新聞智庫】新一年送猴迎雞

【新聞智庫】新一年送猴迎雞

【Now新聞台】新一年送猴迎雞,雞是六畜之一,對都市人而言,最常見到的雞是在餐桌上。

根據美國農產部門的統計,在2014年底,全球的食用雞隻存量大約有214億隻,單在中國就有42億隻,每個中國公民平均分到3隻雞。供應這麼多,意味消耗亦都很大 ,全球最多人食的肉類,雞榮登榜首,一年屠宰量高達600億隻,比豬多四十倍,比牛多二百倍。

這麼受歡迎,除了因為多個主流宗教中,吃雞都不是禁忌,更重要的是雞無論用甚麼烹調方法,亦一樣好吃。提到吃雞,華人煮雞的方法特別多,廣東豉油雞、江蘇乞丐雞、四川口水雞、重慶辣雞煲、台灣三杯雞,所以有「無雞不成宴」的說法。雞好吃之餘,營養價值亦高,因為雞肉高蛋白、低脂肪,即使有脂肪,大部分也是不飽和脂肪酸。

從中醫角度,雞肉性味甘溫,可以溫中益氣、補精添髓,所以產後坐月要吃雞,學生溫習也會吃雞精。

不過有雞農為了刺激雞隻迅速成長,會為雞隻打針,或在飼料混入生長激素,人類吃後會於體內累積,嚴重會導致早熟及不育等健康問題。要吃得安心,買雞時就要多加留意。

「有雞先定有蛋先」,一直是困擾哲學家的千古難題,究竟今時今日我們吃的雞是從何而來的呢?

雞原本是一種叫「原雞」的物種,原產於亞洲。達爾文的研究提出,四千年前左右,印度北部的原始部落率先將「原雞」馴化成「家雞」,進行人工圈養和繁殖,之後家雞向各地擴散,成為全球性的物種。

科學家再追溯至更遠古時代,發現雞的祖先就是曾經稱霸地球的恐龍。與鳥類一樣,科學家在比對雞和恐龍的基因排列時,發現了不少吻合之處。研究更發現,部分恐龍其實也長有羽毛,色彩亦比我們認知中鮮艷很多,與我們現在看到的雞都有幾分相似。

近年有科學家嘗試做「逆向演化」實驗,透過操控基因,令雞胚胎長出恐龍腿骨,下一步更會嘗試在雞身上,重現恐龍的口鼻結構。

透過科技,雞可能可以重現雄風,但在中國典故中提到雞含意都不太好,例如雞飛狗走、雞鳴狗盜、小肚雞腸、雞肋等意思亦不太正面,更有一個成語「呆若木雞」,形容人傻愣愣,無反應的樣子。不過,翻查典故,原來這個成語起初是褒義詞。

話說戰國時齊王喜歡鬥雞,特意請了一個專家為他訓練鬥雞。第一日,齊王見雞隻很活躍,但專家指雞隻沉不住氣,未準備好上陣。第二日,齊王又來催逼,專家表示雞隻雖然無亂動,但還未夠沉穩。到第三日,雞隻變成了「呆若木雞」,專家說是時候了。結果上到戰陣,齊王的「呆若木雞」氣定神閒,嚇走其他對手,百戰百勝。

有時在戰場上形勢看上去有點「弱雞」,但到埋身肉搏,最打得、最不「騰雞」的,原來就是「呆若木雞」。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