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以84歲高齡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被喻為「青蒿素之母」。她研究抗瘧疾的藥物多年,與她的團隊經過190次的失敗之後,終於創製出有效治療瘧疾的青蒿素,揚威諾貝爾。
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的屠呦呦,數十年來致力研究如何將中醫藥基礎結合現代科學和技術,亦因為她對中醫藥的堅持,令她最終揚威諾貝爾。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中國為了在越戰中幫助北越研究新藥對抗瘧疾,進行代號523的絕密研究項目。
由於當時正值文革時期,不少資深科學家大部分已被打為右派,結果當時未夠四十歲,仍然是中醫研究院初級研究員的屠呦呦,被任命為項目的研究組組長。
屠呦呦帶領研究員,查閱中醫藥典籍和民間藥方,又走訪老中醫,在一堆又一堆變黃的紙堆內,尋找抗瘧疾線索。
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小組,在二千多種中草藥中,篩選出最有希望的青蒿,同時在公元340年間,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發現用菊科植物青蒿的抗瘧紀錄,而得到啟發。
自此,屠呦呦就與青蒿素結下不解緣,不過,為了成功提取青蒿素,曾經歷190次失敗。
青蒿素是中國第一種獲國際公認的天然藥物,屠呦呦亦被稱為「青蒿素之母」。
屠呦呦因為沒有博士學位、沒有到海外留學、亦沒有院士銜頭,被笑稱為「三無」科學家。
她為人低調,四年前獲得國際肯定,在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是首位獲得這項殊榮的中國人。當時,她已經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國女人。然而,她當年獲獎亦惹起爭議,有人質疑是否應該把研發出有效抗瘧疾藥物歸功於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