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為環保又好,為健康也好,少肉多菜已成飲食新風氣。為了滿足健康的追求,又不失感觀和味覺的享受,形形色色的「素肉」應運而生。
大豆和特製酵母造的「漢堡扒」、蕃茄造的「吞拿魚刺身」、豆和高粱造的「雞蛋」,無論色香味都幾可亂真。
有調查顯示,6成受訪美國人說減少了吃肉,當中5成半更說會是長遠選擇。
市民大眾減少吃肉,衝擊最大的當然是一眾「真」肉商和畜牧業。
美國畜牧者協會正式「起義」,月初去信美國農業部抗議,要求正式定義「牛肉」,以至更廣義的「何謂肉」?希望跟「假肉」劃清界線。
協會認為,肉就是來自動物的肉,不是由植物或實驗室培育出來。協會強調這些假肉未對牛肉產業構成直接威脅,但認為有必要釐清定義,避免造成誤導。
撇除名稱或定義上的爭拗,有分析指,素肉作為肉類替代品已是大勢所趨,除了環保和健康因素,還有是預期肉類將會供不應求。
隨着人口膨脹,全球人均肉類消耗量過去約30年以倍數增加,並逐年上升。預計到2030年,全球人口增至85億,到時人均肉類消耗會達至51.7公斤,較2015年增加25%。
到2050年,人口會再多10億,達至95億,根本難有足夠的肉滿足需求。加上飼養牲畜,特別是牛的成本高昂,牛更是氣候暖化幫兇,排放的溫室氣體佔總數一成。
從現實角度看,畜牧業眼中的假肉在市場上只會越來越多,有市場研究預計,到2050年更會多過「真肉」,當中包括仍在研製階段未推出市場的「人工肉」,又稱「試管肉」,是利用動物幹細胞透過生物工程在實驗室培養出來的「肉」,這些又是否真肉呢?
乳製品工業多年來亦有類似的標籤爭議,「牛油」和「植物牛油」,「牛奶」和「豆奶」,拗了逾20年都未有共識。
其實「名稱」也是其次,這些疑幻疑真的「特製肉」到底是否安全,才是這場「肉搏戰」應該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