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福島核事故發生近兩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表報告指出,在嚴重受污染的地區,初生嬰兒患癌症的風險雖然增加,但仍屬於低水平。
前年日本大地震導致福島核災難,引發全球關注核安全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在福島以至日本境外地區,研究核輻射劑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研究對象來自不同性別和年齡組別人士。
世衛星期四發表一份長達200頁的報告,共有近40個國際專家參與撰寫。報告中,在核電廠20公里範圍之內,即是受輻射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對一歲以下的嬰兒進行研究,當中初生女嬰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增加近七成。但專家強調,患甲狀腺癌的風險仍然很低,只是由百分之0.75,增加至百分之1.25。女嬰患乳腺癌的風險,增加百分之六;而男嬰患上白血病的風險,就增加百分之七。
至於輻射會否增加流產和死胎的機會,調查就認為不會。
報告又指,參與核事故救援工作的人員之中,有三分一人患癌的機會增加,但對日本境內一般民眾的影響不大,亦不會增加周邊國家民眾患病的機會。
另外,東京電力公司在核電站附近的港灣,一款魚類被驗出放射性銫含量超標,是日本政府制定一般食品標準值的5100倍,破了相關紀錄。
東京電力公司表示,已經設置了高大約2米的漁網,阻止受污染的魚,游出港灣。
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星期四在眾議院,發表施政演說時表示,將會在確認安全之後,才會重啟核電廠,又承諾日後會盡量減少依賴核電。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級大地震引發海嘯,導致近1萬9千人死亡,亦引致福島核災難事故,洩漏大量幅射,嚴重程度等同當年前蘇聯的切爾諾貝爾核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