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網上涉及性虐待兒童的相片及影片禁之不絕,美國《紐約時報》調查發現,各大搜尋引擎、社交平台和雲端儲存服務對相關內容的識別和打擊不力,令受害人不斷受到二次傷害。
美國這對21歲和17歲的姊妹10年來一直活在徨恐中,靠染髮、改髮型和衣着擺脫陰影。10年前她們被親父和另一名男子性侵,過程被錄影。兩名施暴者入獄,但這段恐怖經歷在互聯網「陰魂不散」。
單在今年,就有130項調查行動在手機、電腦及雲端儲存中查獲這兩姊妹遭性侵的相片和影片。她們無奈說這些電子足迹似乎會永遠留在網絡世界。
互聯網公司近年加強識別兒童色情內容,去年有破紀錄4500萬個涉及性虐待兒童的內容被標示,但《紐約時報》調查發現,業界對這些不當資訊的後續處理不夠積極,令戀童癖和其他罪犯有機可乘。
那些問題相片和影片不少儲存在Google、微軟、蘋果、亞馬遜、Dropbox等雲端儲存系統,而營運商審視標準不一,主要為辨識樣貌、保障版權或防毒多於識別性虐待兒童的內容,其中Google、微軟和Dropbox只會查看被分享而非被上載的相片有沒有非法內容。
即使查獲最多問題相片的社交網站Facebook,沒有用所有可用資料庫作比對,加上加密訊息的限制,更難發現非法圖像。
目前業界主要借助微軟創建的PhotoDNA技術檢測圖像,但始終缺乏一個具權威性記錄非法資料的統一清單,容易出現漏網之魚。
除了雲端儲存,搜尋器亦有漏洞。《紐約時報》編寫電腦程式,用微軟Bing搜尋引擎以關鍵詞自動搜尋,再將找到的相片與PhotoDNA資料庫對比,發現很多都是涉及性虐待兒童的非法圖像。微軟回應說已重新審視和修正錯誤,但《紐約時報》再測試仍找到問題相片。
專家指社交平台、討論區和雲端服務五花八門,業界必須加強合作打擊和杜絕,讓受害人不用不斷受到二次傷害,真正療傷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