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Now新聞台】為了提升資源運用,醫管局表示,正研究對外銷售局方研發的專利技術及產品增加收入,並研究引入更多人工智能,包括斷症功能等,但強調最終由醫護把關。
醫管局加強應用資訊科技以及集中採購藥物及儀器等,估計三年內可避免至少10億元額外成本。立法會一個委員會討論醫管局資源運用效益,當局表示在藥械採購引入競爭不止看價錢,還會監察副廠藥的品質安全。
醫管局行政總裁李夏茵就指,正研究將醫管局研發以及有專利的技術或產品對外銷售,增加收入 。
醫管局行政總裁李夏茵:「我們不太擅長將這些專利到外面賣,接下來我們也會考慮及積極看看如何拓展,不單止是你以為資訊科技這麼高端的,可能簡單到是一些物理治療的托。我們希望可以真的轉化成,不能說是一個產業,但希望帶一點收入給醫管局,最重要是想引發到同事有心在自己工作上有點創意。」
局方早前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草擬醫療報告,有議員關注功能可否升級。
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江玉歡:「接下來會否用更多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斷症分析工具?因為見到現在是有做,做得不錯,但始終是比較初階。」
李夏茵:「究竟那個軟件是受甚麼規管?如果軟件出現錯誤的話,錯誤時責任誰屬?香港暫時也未進一步落墨到,我們不會否決(人工智能斷症),因為是一個大勢,也真的能幫到我們,但最後把關可能都是醫生或醫護行業。」
對於公立醫院病人「走數」,醫管局表示未來或會在收費改革上設限,未繳清欠款就不予優惠,而局方調整派藥期至最多24星期,半年來運作暢順,預計每年節省一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