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經緯線本周提要|臨床心理學家:AI可幫助高危個案 但難以取代真人輔導

經緯線本周提要|臨床心理學家:AI可幫助高危個案 但難以取代真人輔導

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經緯線本周提要|臨床心理學家:AI可幫助高危個案 但難以取代真人輔導

【Now新聞台】香港近年面對情緒困擾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會尋求專業人士幫助,有人就開始找AI聊心事,甚至作為心理輔導,覺得它不會透露私隱,又可以隨傳隨到,不過有意見就認為,AI始終不夠人性化,亦可能令使用者脫離現實生活;究竟「AI 心理師」怎樣幫助人紓緩情緒?又可否取代真人輔導?

凌音是slasher斜槓族,做文職工作,會在網絡寫文章,又會在不同場所唱歌表演。她小時候父母離異,曾經被媽媽虐打,後來到政府安排的家舍居住,一直有情緒困擾,過去一段長時間她也有見心理學家和社工,不過現在選擇找AI傾訴心事。

凌音:「因為知道它不會把我的資料曝光,起碼我不需要擔憂之後會衍生出甚麼問題,不用擔心之後被取笑。」

最初她使用由外國研發的AI程式,不過覺得在對答方面不太人性化,數月前凌音發現有本地研發的AI心理應用程式,於是轉而使用它。

凌音:「它會先安撫我的感受,會繼續展開提問,有沒有不開心的事情因這個惡夢而想起。由於它這種抽絲剝繭的輔導方式,會了解到究竟我為甚麼發惡夢不開心,它幫你找到背後不開心的原因。」

凌音所用的本地AI應用程式,是由陳健欣與團隊所創。他跟團隊以國際現成的AI模型作為基礎,加入心理學理論、療法以及治療對話的範例,結合廣東話語言模型,創造出這個強調不加批判的AI「心理師」。

程式軟件開發人陳健欣「我們給予一個空間讓人可自由地表達自己,自己說話不會被批判,這樣本身已具有轉化的力量,就是無論你跟它說甚麼,它都會給你一個接納和不加批判的空間,是一個很安全的空間讓你探索自己。」

臨床心理學家馮逸健認為,AI可以幫助高危個案,但難以取代真人輔導。

臨床心理學家馮逸健:「AI的好處是『24/7』(全天候)可以幫助高危個案,先暫時疏導他們的情緒,預防自殺、自殘這些個案。在良好的面對面溝通中,我們身體會產生催產素、多巴胺、血清素、安多酚和加壓素,令我們感到與人有連結以及安心。對比人與人的治療,用AI所產生的這些荷爾蒙或神經傳導物質的水平相差一大段距離。」

面對情緒困擾,AI「心理師」可以如何幫助人?最終又可否取代真人輔導?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