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新界東北的荔枝窩六十年代起開始荒廢,港大與當地村民等近年在村內陸續復耕,並利用天然優勢種植咖啡豆,去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獎,表揚推動可持續發展。
踏入年底,這批香港的咖啡樹進入收成高峰期。在荔枝窩的農地,種了約七百棵咖啡樹,大部分種在荔枝窩的原生樹木下。港大約六年前發現這個天然優勢,與原居民及當地農民等合作,以保育的前題,在原本荒廢的農地生產香港咖啡豆。
港大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高級項目經理戚曉麗:「咖啡是耐陰的作物,原本的天性在樹底下生長,現時荔枝窩的農林間作的生產模式,有種意味是模擬天然生長情況,模擬在林底下咖啡天然生長做法,好處是農夫投放在農地的資源可以減低點。」
咖啡豆經採摘後,會在村裡晾曬、加工,再變沖泡成咖啡,全程在荔枝窩一條龍完成。
荔枝窩鄉郊文化景觀去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頒授首次設立的「可持續發展特別貢獻獎」,參與團體希望保育以外,還可創新。
戚曉麗:「生產在香港的一些新產品,甚至是香港的土產,真真正正的土產可以出品得到,這件事能夠做到的話,不單幫到荔枝窩,亦可能香港有些新的特色產品,可推介給外面的人去認識香港。」
荔枝窩現時有約六公頃農地已復耕,還種了蘿蔔、薑等,團隊希望日後可繼續擴大範圍。
這些在荔枝窩到處可見的埔薑,村民以往會曬乾來用,可止痕、消腫等,現時就被製成驅蚊噴霧拿去賣,轉化為鄉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