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香港近年引入免疫治療作治療癌症的方法,有團體調查發現,不少人對這種療法存在誤解。有醫生建議患者多了解免疫治療,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現時本港治療癌症的方法,包括手術、電療、化療及標靶藥。香港逾5年前引入免疫治療,透過注射重啟免疫系統的辨識能力,對抗癌細胞,一般會持續兩年,藥費由數十萬元至數百萬元不等,在公立醫院屬於自費藥物,關愛基金及不同團體提供相關資助計劃。
有患者在2017年確診第4期非小細胞肺癌,並已轉移至腦部,以手術切除腦部腫瘤,並開展免疫治療。今年3月檢查顯示,全身均無腫瘤,決定停藥。亦有患者在2019年確診4期腎癌,接受手術及免疫治療後,今年檢查顯示已無活躍癌症。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趙頴欣:「對於我們來說,是解決了很多以前化療或標耙藥無法處理的腫瘤。另一個例子是,我提到黑色素瘤或腎癌的病人,傳統來說化療作用不大,免疫療法出現後,改變了我們怎樣去治療。」
香港防癌會在3月尾至4月初,以電話訪問了60名曾使用免疫治療的癌症患者,在開展療程前,近9成人擔心藥費負擔重,亦有約3成人擔心出現嚴重副作用或無效,亦有兩成人認為療法太新,自己會成為白老鼠。
醫生建議,病人可主動查詢,了解免疫療法詳情。
趙頴欣:「有時特別是在政府醫院,會擔心病人未能負擔,要顧及病人感受,未必會主動提出較昂貴的治療。我覺得病人也可主動查詢有沒有新的方法,很多時候用不用藥,讓醫生知道病人也希望試新藥。」
她又表示,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多數是疲倦或皮膚痕癢,但亦不排除會出現嚴重副作用,病人感到不適應立即通知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