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規模監控全球網絡通訊,驚動全球,德國及巴西都研究限制將網絡通訊留在本地處理,有可能衝擊現時由美國主導的互聯網體系。
美國國安局的監控無孔不入,人人自危,但不少互聯網用戶可能認為,不瀏覽海外網站,只是瀏覽本地網站,訊息便不會經過海外,不擔心遭到監控。
事實上,管理全球域名的13個主要伺服器,有10個皆設在美國,當你輸入一個網址,特別是「.com」域名的網站,域名資料一般都放在美國的伺服器,訊息在極短的轉駁時間內,已經有可能經過美國伺服器,再傳送回來。
從全球互聯網流量的圖片,清楚顯示絕大部分通訊都會經過美國,變相增加被監控的風險。
尤其是德國民眾,經歷二戰的納粹,以及冷戰時期的東德政府嚴密監控,特別注重私隱,為免再一次遭到美國出賣,德國主要電訊商及互聯網服務供應商,正計劃建立國家內聯網,用戶傳送電郵到國內,又或者瀏覽國內網站,只會經過德國本土的伺服器轉駁,確保民眾私隱不會被美國截取。
另一個遭到監控的國家巴西,政府要求美國企業在當地保存客戶資料,又計劃日後再鋪設海底光纖,繞過美國,減少訊息上的聯繫;歐盟亦鼓勵成員國,建立本土的雲端儲存服務,不再依賴美國。
計劃可能衝擊美國主導的互聯網體系,未來三年估計損失高達350億美元,但是要落實,各國必須先作大量基建投資,擴張寬頻及伺服器。
有專家質疑這些計劃的成效,如果國家內聯網只能在單一國家使用,會被批評是限制通訊,但只要這些國家內聯網仍然與全球互聯網連結,國安局一樣有辦法主動入侵截取通訊,建議各國應該用政治手段,平息這場監控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