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盅,由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和比利時學者恩勒特奪得。諾貝爾委員會表示,他們對上帝粒子的預測,有助解釋萬物的質量從何而來,甚至是宇宙的形成。
諾貝爾委員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宣布物理學獎花落誰家,結果由探索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先驅希格斯,及曾把這假設理論化的比利時學者恩勒特奪得。
希格斯發表聲明,對於獲獎感到雀躍,又指這種表揚有助大家明白,理論上的研究是有價值的。
現年84歲的希格斯於1964年,發表學術文章提出一項理論,當中揭示了粒子是如何獲得質量。而恩勒特等學者將這種粒子理論化。希格斯認為,萬物中都存在一種玻色子,而它能夠吸引其他粒子,進而產生質量。如果沒有它,能量就會快速飛散,不會聚集,無法凝聚成更重的粒子。所以說,這種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
無論是宇宙誕生,抑或是地球的形成,都不可以沒有希格斯玻色子。而這種玻色子的存在,正好填補描述整個宇宙如何運作的物論學標準模型的缺陷。
不過,數十年以來,這種上帝粒子只是存在於理論當中,直至歐洲興建大型強子對撞器,利用高能量模擬宇宙大爆炸一刻的情況,研究才出現曙光。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去年利用位於法國及瑞士邊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製造以數萬億計的質子與質子碰撞,找到新玻色子存在的蛛絲馬跡,他們的理論亦得以得到證實。
希格斯和恩勒特將可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相當於約一百二十萬美元的獎金。
另外,這次物理學獎的宣布,可以說有一段小插曲。因為委員會原訂最快本港時間星期二下午五時四十五分公布評選結果,但由於一再推遲,最後在六時四十五分公布。報道指,負責評審的委員會成員一般在宣布結果當日,才投票選出得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