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Now新聞台】內地有民眾自資修復文物,為石像和壁畫重新髹油,換上新面孔,甚至形態外觀都有變,有專家形容是「毀容式修復」,只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紅唇烈焰、長臂輕舒,建於宋代的四川廣安金鳳山摩崖造像水月觀音,原本的姿勢和樣貌都與「修復」後很不同,多年前當地居民自行集資,對造像進行修補、加建和重繪才變成這樣。
同樣「毀了容」的還有四川巴中市這個有千多年歷史的摩崖造像,當地村民信眾為了「還願」,幫他換上新面孔;遼寧朝陽市雲接寺一幅清代壁畫被「修復」後更是面目全非,歷史痕跡一點不留,無疑是重大的破壞。
中國美協壁畫藝委會副主任王贊:「他以為這種方式能夠吸引很多遊客,這個從專業角度來講,我們內心是非常痛心的,因為它回不到以前去了。」
內地許多失敗的文物修復案例不少都發生在偏遠地區,涉及的造像、壁畫、遺跡,不易被發現和保護,往往是當地村民自行籌錢找民間工匠修補。
專家指,文物修復是專業性工作,涉及歷史斷代、材料研究和技術手法等,橫跨多個學科,如果未做好準備,最好的保護就是維持原狀。
中央美術學院修復學院壁畫修復工作室主任孫景波:「保護裏面有兩個,一個是維護、一個是修復,維護是第一要義,現有狀況能維護住的,這是最重要。」
目前內地有76.7萬處可移動文物和超過一億件不可移動文物,世界遺產則有56項,但保存修復人員不足20萬人,不足以應付龐大工作量。專家認為必須培養擁有美學眼光、掌握多方面技能的修復人員才能更好地修復和活化文物。